看了湘超永州和湘西的比赛,也看到了网上对湘西队的争议。有一部分人认为湘西队并没有什么错误,的确,在成年人看来在合理的规则内获取自己所追求的成功并没错。
但是我想说的是:首先,规则是底线,不是标杆。将规则利用到极致,是功利主义,而非体育精神。足球比赛的意义不仅仅是不违规,更是展示技术、战术和拼搏精神的舞台。如果所有球队都像这样,把战术犯规、故意吃牌作为常规武器,足球比赛就会变成一场丑陋的犯规与假摔的博弈,这是球迷想看的吗?其次,所谓“弱队就该这么踢”是一种危险的定式思维,它扼杀了弱队进步的可能。真正的强队气质,不是靠摆大巴和战术犯规炼成的,而是敢于在逆境中尝试控球、组织进攻。如果一支球队永远抱着我弱我有理的心态,满足于用犯规换取平局,那它永远无法真正变强。
一场靠红黄牌和运气守住的平局,对球队的长期成长帮助有限,反而可能固化这种消极的路径依赖。更重要的是这场比赛它是一个业余比赛是一个文旅活动。湘超作为一个省级文旅活动,它的首要目的是什么?是向全省乃至全国展示我们各地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是给广大人民群众奉献一场喜闻乐见的体育盛宴。
请问,一场充斥着犯规、中断、红黄牌的肉搏战,这张名片好看吗?这能吸引人们对我们当地的文旅资源产生好感吗?大家喜闻乐见的是什么?是精妙的配合,是拼搏不放弃的劲头,是公平竞赛的体育美德。而不是小聪明的犯规和功利的摆大巴。这种打法赢了场面难看,输了人设崩塌,对于文旅宣传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次,文旅活动要传播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这种为了结果不择手段的价值观,是我们要通过体育这个大众平台去弘扬的正能量吗?显然不是!这传递的是一种扭曲的、急功近利的信号,与“更高、更快、更强一一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完全背道而驰。
体育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我们希望通过文旅赛事展示的,是我们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坚韧和血性,而不是“钻空子、耍心机”的市侩和算计。后者或许能换来一场平局,但输掉的是整个地区的人文形象和观众的心。
最后文旅活动追求的是一种普天同庆的效应,希望所有参与者一一球员、球迷、游客一一都能感受到快乐和激情。但这样一场比赛,永州球迷看得憋屈,中立球迷看得无聊,就连湘西球迷,在庆祝平局之余,内心深处会不会也为过程的丑陋而感到一丝尴尬?这种牺牲比赛观赏性和体育精神换来的结果,实际上破坏了文旅活动试图营造的和谐、欢乐的整体氛围。
我想特别提醒一点,我们讨论的不是世界杯决赛,而是一场一一场上有相当多的球员是学生的业余比赛!对于这些孩子,足球场首先是塑造品格、学习规则的课堂,而不是不择手段获取结果的战场。你鼓励他们在规则范围内用尽一切手段,这是在向年轻的心灵灌输一种怎样的价值观?一为达目的,可以不计过程、不顾对手安全?这是我们要教给下一代的东西吗?当湘西队那个值得的战术犯规发生时,我们教会场上所有孩子的是什么?是你的单刀技巧不如我的犯规聪明?足球的魅力在于鼓励创造力、技术和团队配合,而不是教孩子们如何钻规则的空子。如果年轻球员从小就把战术犯规视为理所当然,中国足球的未来根基在哪里?再者,将成人世界的功利主义过早强加于青少年体育,是一种短视和伤害,并将败坏社会风气。社会就是如此,所以球场也要这样?这恰恰是本末倒置!青少年参与的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正是为了建立一个不同于功利社会的、更纯粹、更公平的小社会,用它来矫正而不是复制成人世界的弊端。
如果我们连业余联赛、文旅活动都要鼓吹成王败寇、结果至上,那我们还指望在哪里培养孩子们的公平竞争意识和契约精神?这种唯结果论的功利思想,正是当前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我们从孩子踢球就开始灌输“只要合规,脏一点没关系”,那么长大后,他们会不会认为“只要不违法,坑蒙拐骗也没关系”?
作者:花开为谁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