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思岛米思岛米思岛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选文案 > 学习心得

《以胜利之名 向和平而行》九三阅兵观后感

学习心得 加入收藏夹

  九月三日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我就攥着观礼票往天安门广场走。晨风里还带着秋的凉意,可广场周边的路灯下,已经有不少人在等候——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年轻的父母牵着系着红领巾的孩子,还有穿着制服的消防员、护士,大家脸上都带着同一种神情:期待里裹着庄重。

  当第一缕阳光越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尖顶,广场上的大屏幕突然亮起。80响礼炮紧接着轰鸣起来,每一声都像敲在心上,我下意识数着:1,2,3……直到第80响落下,金水桥方向传来整齐的脚步声。是国旗护卫队!他们穿着笔挺的礼服,肩扛步枪,每一步都踩得精准——后来才知道,他们每步必须75厘米,全程自踩鼓点,连呼吸都要卡着节奏。升旗手走到旗杆下时,我看见他手套上的纹路都被汗水浸得发亮,可当3.81米长的国旗“唰”地展开,在晨风里猎猎作响,全场的呼吸仿佛都停了。国歌响起的瞬间,我身边的老爷爷突然抬手敬礼,他的手背爬满皱纹,可指尖却绷得笔直,阳光照在他的白发上,像撒了层碎金。

  空中传来轰鸣声时,所有人都仰起头。直升机编队在天上组成“80”的字样,尾翼的彩烟在蓝天上拖出长长的弧,最前面的几架还挂着“正义必胜”的标语。我身旁的小男孩拽着妈妈的衣角喊:“妈妈你看!像老鹰!”可他妈妈却红了眼眶:“那是在告诉天上的爷爷们,我们现在很好。”

  徒步方队走过来时,我看清了最前面的抗战老部队方队。他们的臂章上有“八路军”“新四军”的字样,领队的将军胸前挂着勋章,阳光照在金属上,亮得晃眼。紧随其后的是年轻的战士们,陆军方队劈枪的瞬间,枪刺在阳光下连成一片银亮的光带;海军方队的蓝白制服像流动的海,他们平均年龄才21岁,可眼神比广场的地砖还坚定。最让我心头一热的是民兵方队,全是女战士,齐步走时裙摆摆动的弧度都一模一样,有人的发梢被风吹乱,可头却始终抬得高高的。

  战旗方队驶过时,我数了数,一面面红旗在敞篷车上猎猎作响。“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刘老庄连”“狼牙山五壮士班”……每面旗上的字都被阳光晒得有些褪色,可旗角的流苏却像在燃烧。护旗的战士们手按在旗杆上,指节发白,我突然想起爷爷讲过的故事:当年他所在的连队,旗手牺牲前把旗塞进他怀里,说“旗在人在”。原来这些旗,真的是用血肉焐热过的。

  装备方队过来时,大地都在震动。无人作战群的无人机像银色的蜂群,防空反导群的导弹车披着迷彩,车身上的“中国造”三个字格外醒目。我旁边的工程师叔叔掏出手机拍照,嘴里念叨:“这个高超声速导弹,我们团队参与过材料研发……”他的声音里带着骄傲,可当维和部队方队走过时,他突然沉默了——那些战士头戴蓝盔,臂章上有联合国的标志,有人的迷彩服裤腿上还留着没洗干净的泥印,那是他们在非洲修路时蹭的。

  联合军乐团的演奏声一直没停。他们在纪念碑前列队,14个排面整整齐齐——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纪念14年抗战。《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时,我身后传来低低的啜泣声,回头看见一位老奶奶正用手帕擦眼睛,她的手里攥着张旧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军装,胸前别着同样的军功章。当《强军战歌》的节奏响起,年轻的战士们跟着哼唱,歌声里有股蓬勃的劲,像要把历史的重量,都酿成向前走的力量。

  最后一架战机消失在天际时,广场上的掌声响了很久。我望着飘扬的国旗,突然明白这场阅兵不是给别人看的——是让我们这些活在和平里的人,好好看看那些为和平拼过命的人;是让80年前的硝烟,和今天的晨光,在这一刻紧紧握个手。

  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我走出广场时,看见那个系红领巾的小男孩正踮着脚,给纪念碑献了朵白菊。他的妈妈蹲下来,指着碑上的字说:“这些名字,都是为我们挡住黑暗的人。”我摸了摸口袋里的观礼票,票根上的日期“2025.9.3”被手心的汗浸得有些模糊,可心里的那束光,却亮得像广场上的灯。

  原来最好的纪念,从来不是站在原地回望。是把先烈的肩膀,当成我们出发的地方;是让他们未竟的和平,在我们的日子里,活得热气腾腾。

来源:网络

tags: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