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思岛

悦享好时光
misidao.com

剪出潇湘一片秋,动摇君手向空流——范祖禹永州打卡记

  洋中鱼

  打卡时间: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

  打卡地点:零陵

  一

  船入洞庭湖,下起了小雨。春冬之交的雨,不仅让人感到潮湿,而且还有一股寒冷渗入骨髓,如同范祖禹此刻的心情。

  浩瀚的洞庭湖,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人的眼光,历代名人在此留下不少吟咏。但作为史学家的他,没有李白、刘禹锡等唐代诗人的那种豪迈与洒脱,心里所惦记的还是江山社稷。

  想起去年高太后的去世和哲宗皇帝亲政后的态度变化,范祖禹感觉到自己的心,如同灌了铅一样沉重,似乎要穿透船板,沉入湖底。

  出洞庭,入湘江,一路逆行。与从开封府出发时坐车马不同,车马虽然颠簸,但速度颇快。而逆行的船只速度很慢,似乎力不从心,这跟自己近两年在朝中的处境何其相似!

  还记得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自己中举后,被授试校书郎、知资州龙水县,在那里一待就是七年。直到熙宁三年(1070年)六月,时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向神宗举荐,才被调回京城崇文院书局,协助他编纂《资治通鉴》,负责唐史和五代史,而且一干就是十五个年头。

  在编纂《资治通鉴》过程中,自己觉得全部按照恩师司马光的要求来编纂和删节,不能完整地反应唐代历史,更不能客观表达自己由此总结的历史教训,于是,在编纂的同时,把原稿进行丰富,掺入自己的评判,使之单独成书,共六册十二卷,名曰《唐鉴》。

  由于《唐鉴》坚持“春秋笔法”和“鉴古知今”,“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因此获得诸多好评。当时大名鼎鼎的程颐曾说:“几案无他书,惟印行《唐鉴》一部。……自三代以后,无此议论。”比自己大四岁的好友苏轼也说:“老来不欲泛观他书,近日且看《唐鉴》。”

  到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五月,四十九岁的范祖禹被垂帘听政的高太后擢升为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充实录院修撰,赐三品官,到达仕途的顶点。

  这期间加上接下来的几年发生的一些大事,让人感慨万千:

  革新派领袖王安石去世,岳父吕公著、恩师司马光先后担任宰相;不久,司马光去世;好友苏轼也是先回到京城,跟着又出知杭州;经苏轼介绍,次子范温成为其门生秦观的女婿;自己先后奉命与司马康同校《资治通鉴》,把女儿许配给他的儿子司马植,没想到司马康突然病故,未能目睹两个年轻人的婚礼;与黄庭坚修《神宗实录》,引起王安石门生的抗争;后来,岳父吕公著去世;跟着,最欣赏并支持司马光和自己的高太后去世……

  本来,亲政后的哲宗想让自己取代苏辙,但自己坚持己见,并不妥协,于是成了哲宗新宠章惇等人的打击对象,先是调离朝廷,外放知陕州(暂住开封府境内)。跟着,外放为武安军(设潭州)节度副使、永州安置。

  二

  永州,原名零陵,因舜葬于附近九嶷山而得名,又因城西南有永山永水而改名。

  这是一块人间的净土、文人的乐土、文化的沃土。几千年来,以上古五帝之一虞舜为开端的历代圣贤在这里留下了不少传说与诗文。特别是李唐以降,因本土书法家怀素和长期在永、道二州任职或谪居的元结、阳城、柳宗元等人的影响,使得远离京师、地处偏远的永州,早就为人们所向往。

  与当年的柳宗元大致相似,尽管戴着三品官帽,但是“安置”二字的含义不言而喻。

  永州知州曹季明还算客气,他提出为范祖禹安排一个上好的住处,但遭范婉拒。因为范祖禹有自己的想法:准备与家仆在近郊搭建一间简易的房子。

  曹季明说:大人刚刚抵达永州,不如让下官陪你到处逛逛?

  范祖禹笑道:什么上官下官的,你是这里的地主,我是客人。俗话说,客随主便,若能结伴在附近走一走,应该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的确如此,跟着柳宗元的诗文游览永州,让人十分惬意!

  从东山之巅的万寿寺(原法华寺),到府衙后面的万石山;从东山东麓的华严岩,到潇水西岸的朝阳岩,再到滢澈的愚溪,范祖禹似乎触摸到了诸多历史痕迹,甚至还听见了柳宗元在此留下的轻微呼吸声。

  游览了一整天,知州曹季明把他们送到临时住处,范祖禹感觉十分辛苦。

  曹季明告辞时提醒说:大人,您来永州几天了,按规定要向圣上写个报告的。范祖禹点头说:嗯,知道了,我明天写好送来,辛苦曹大人派人送去汴京。曹季明说:这个自然,请大人放心。

  第二天早上,范祖禹想了想,就写了一份《永州谢表》委托曹季明转呈哲宗:

  臣某言:臣于正月五日,准告责授武安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寻,于七日起,离开封府界,于今月二十五日至永州,公参讫者罪恶盈积,重于丘山。仁圣宽容,厚侔天地。伏读训戒,感极涕零。伏念臣,鄙野陋儒,荒唐末学,往承人乏进备,官联紬太史金匮石室之书,纪先帝成功盛德之事,才不称职,罪岂容诛。无以仰述。对天之休,共成垂世之典,实由愚闇自速颠,隮宜正典刑,难逃显戮。尚蒙全贷投畀幽遐,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法唐尧之至仁,体虞舜之大智,以好生为德,故刑罚必主于轻,以不忍为心。故昆虫亦保其命,特屈士师之议,弗加萧斧之诛。禹下车而泣辜,汤开网而祝兽重。念臣禀生素弱,赋命多奇疾,病有年,死亡无日。今兹越洞庭重湖之国,邻桂岭炎瘴之乡,形魄虽存,喘息殆尽。敢不刳心念咎刻骨衔恩。蝼蚁至微,誓答乾坤之施。犬马虽毙,永怀帷盖之仁。

  三

  范祖禹的人虽然寄住在永州近郊的陋室里,心却依然在汴京的朝廷上。

  关于哲宗赵煦,范祖禹是看着他长大的。想当年自己奉其祖母高太后之命,为哲宗进讲,每次都是毕恭毕敬。每次一定要端正衣冠,好似在皇上面前一般。讲课时,言简而当,无一长语,这就迎合了皇帝的心理。

  还记得讲解《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时,自己拱手而立,再三吟诵,直到皇帝“首肯再三”,才肯罢休。

  还记得夏季气候炎热,皇帝要求暂停讲书,自己上疏说“陛下今日学与不学,系他日治乱。如好学,叫天下君子欣慕,愿立于朝,以直道事陛下,辅佐德业,而致太平;不学,则小人皆动其心,务为邪谄,以窃富贵。”建议哲宗恢复讲读……

  过去的事情,忽远忽近。宫廷的争斗,反复不停。

  自己为什么被贬谪到永州?想来想去,应该就是元祐四年(1089年)自己干的那三件大事:

  一是五月十七日,自己乞请重行窜谪蔡确。这在当时是一件影响相当大的事件,可以说是党派斗争的延续。记得当时同道范纯仁建议宽容蔡确,吕大防和刘挚也以蔡确母亲年老、岭南路远为由,主张改迁他处,但没想到高太后坚定地说:“山可移,此州不可移。”

  二是六月十八日,自己阻止蔡京知成都府。朝廷安排蔡京接替李之纯知成都府,自己对此却有所顾虑。要知道,按照以往的惯例,自成都回来的多为执政,其次犹为三司使、知开封府。如果让攀附蔡确的蔡京得势,将不利于旧党之权位啊!

  三是闹得沸沸扬扬的乳媪事件。当年秋天,有人传言禁中觅乳姐。皇帝才十三四岁就近女色,怎么得了?自己与刘安世在十二月二十三、二十五日连上两疏劝戒哲宗进德爱身,勿过早亲近女色。高太后开始以为是“外间虚传”,后来派人追查,发现“雇乳母实为刘氏”,所以“怒而挞之”。没想到太后去世之后,刘氏则将这笔帐记在了刘安世及范祖禹的身上。哲宗掌权,刘氏专宠,加上章悼、蔡卞等人从中挑拨,自己就被赶出了朝廷。

  元祐四年,注定是一个非常之年。新党与旧党的矛盾冲突,达到一个极点。

  远离庙堂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范祖禹也像陶渊明一样性本爱丘山,内心渴望过着与麋鹿为伴和飞鸿翱翔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以前只是想象,没想到来到永州,果真过上了这样的生活,还写下一首《永州作》作为记录:

  京华驿候远,楚越山川分。心驰桂江水,梦绕苍梧云。夕与木石居,朝游麋鹿群。

  圣治逾绳契,皇明轶华勋。炎陬暨海表,休气塞无垠。羁臣此幽挚,何以答恩勤。

  四

  一般来说,贬官是常人敬而远之的。特别是官场同道,害怕受牵连。

  好在范祖禹凭借一部《唐鉴》而享誉四海,其声望学行为时人所重,还有一些人不畏牵连,从之游。

  在永州府零陵县,有个名叫唐绩的秀才,就很仰慕范祖禹的名望,得知范祖禹谪居永州之后,就登门拜访,欲投之门下。范祖禹原本不想理他的,但对方三番五次登门,有一种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之态,范祖禹只好妥协,跟对方达成协议:不记名,不外传,常往来。

  就这样,唐绩便成了范祖禹陋室的常客,范祖禹给他讲《唐鉴》,讲时事政治,讲做人准则,讲美好未来,鼓励他积极进取。

  几年后的元符三年(1100年),唐绩考取进士,授衡山令。又通判鼎州,迁福州运判,在履职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良好的口碑。这是后话。

  木石建筑不惧怕炎热,因为木皮的阴凉和石头的冰凉可以降温。在这种环境下,加上极少有人往来,最适合整理思绪、行文著述。当年的柳宗元如此,今天的范祖禹亦然。

  一个人沉湎于做某件事或某项工作,是很容易忘记时间的。当范祖禹在永州近郊简陋的居所来回漫步时,他想起了好友苏轼,想起了编书的同事赵彦若和黄庭坚,还有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女儿和女婿,以及恩师的后人等等。

  他想像一只老母鸡那样,张开自己的双翼,把那些幼小的鸡崽崽全部呵护起来,给他们以安宁,但又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行走在零陵城内或永州之野,范祖禹忽然陷入了迷惘:同样是这块古老的土地,同样是这些未曾大变的山山水水,为什么昔日可以治愈柳宗元的心理创伤,而对于自己躁动不安的心,却没有什么效果?

  想起元丰末年(1085年),自己与司马康重校《资治通鉴》时,恩师司马光将自己的字由“淳甫”改为“淳父”,还赞扬自己“智识明敏,而性行温良,如不能言;好学能文,而谦晦不伐,如无所有;操守坚正,而圭角不露,如不胜衣,君子人也。”

  ……

  人生如梦,值得回忆的东西太多了!

  农历十月初五,知州曹季明与参军张茂先带着两个衙役来了,邀请范祖禹去城南二十里外的淡岩去看看。范祖禹不好扫大家的兴,于是参与其中。

  到了淡岩,众人在里正的引导下进入淡岩内部参观。里正一边走,一边为大家介绍。范祖禹听到这里是秦代贤士周贞实的隐居地时,不禁羡慕起周贞实来。心想:要是能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周贞实结伴隐居于斯,终日被青山拥抱,被溪水滋润,那真是陶渊明的日子了!

  里正说唐代淡岩曾经兴旺了一段时间,有一高僧来到崖下,坐盘石,敷演法华 真常妙理。见二蟒各长数十尺,盘于前,师曰:‘若受吾训,当释汝形。’须[臾]化双狐,能飞鸣,名曰‘训狐 ’。师居崖中,凡五十年。

  范祖禹听了,禁不住将自己幻想成了那个高僧。

  参军张茂先指着洞内的柳拱辰柳应辰等人的题刻,问:我们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在此留下一点痕迹?

  曹季明征询范祖禹的意见,范祖禹说:你们决定就好。

  张茂先心领神会,叫人在石壁上刻下了四行字:

  绍圣乙亥孟冬五日陪范公淳父曹守季明游淡山岩郡倅张茂先题

  范祖禹没有想到,九年后的崇宁三年(1104年),黄庭坚来到淡岩,写下两首诗,其中“永州淡岩天下稀”一句,让淡岩驰誉天下。

  五

  冬去春来又一年。

  永州之野的春色是美丽的,但并没有给范祖禹带来什么喜悦。要知道,心忧天下的他,一直渴望回京,继续效力朝廷,因此,便有了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所写诗句“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的那种无奈感觉。

  夏天重来,范祖禹也去朝阳岩、火星岩等地走过,但没有诗兴,也没有留下什么文字。他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大宋。

  只是,这个美好的愿望常常成为一厢情愿。少了太上太后的羁绊,哲宗在章惇、邢恕、董敦逸和宦官郝随、刘友端等人的鼓动下,倍加宠爱刘婕妤。而刘婕妤勾结章惇等人,大肆排除旧党成员,对于那些流放到外地的旧党成员,几乎不考虑调回京师。

  所以,当范祖禹站在潇水之滨眺望汴京时,从春到秋,望穿秋水,也没有等到佳讯。

  一天,范祖禹在城内闲逛,看见一个秀才手挥水纹扇,显得颇为优雅。原以为人的气质是第一位的,仔细观察之后,感觉扇子的点缀也功不可没。于是,回到郊外的陋室,他挥毫写了一首表达文人高雅趣味和孤高精神境界的诗《水纹扇》:

  剪出潇湘一片秋,动摇君手向空流。微风自有云涛气,梦入江天一钓舟。

  其实,范祖禹这首诗歌中蕴含着作者本人的高雅志趣和丰富想象力,营造出一种空灵优美的意境,表现出一种健拔的格韵美。

  就在范祖禹写下这首诗不久,朝中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年九月,刘婕妤为了当皇后,设计陷害孟皇后。哲宗下诏废掉皇后孟氏,章惇、蔡卞等人趁机向哲宗进言,说高太后执政时曾有过废掉哲宗而另立皇帝的想法,因为当时刘安世和范祖禹曾上书高太后说小皇帝过早接近女色。

  哲宗一听,心里来气,便以“构造诬滂罪”将刘、范二人继续贬逐,范祖禹贬为昭州别驾、贺州安置,刘安世英州安置。

  就这样,在永州待了将近一年零九个月的范祖禹,卷起包裹继续南下,于十月抵达新的贬谪地——贺州。

作者:洋中鱼  来源:永州日报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剪出潇湘一片秋,动摇君手向空流——范祖禹永州打卡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